在2007年度芜湖市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候选名单里,唯一一名在校大学生——陈静,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大学生,一个徐本禹式的小伙子。父亲的朴实,母亲的善良让他变得质朴,富有正义感和爱心。2004年徐本禹贵州山区支教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正在上高三的陈静,那时的他心中就立下了一个誓言:考上大学后,一定要到徐本禹支教的地方支教。
2005年陈静以优异的成绩被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系录取,但他仍然心系贵州的支教活动。
家庭的贫困让他早早地懂得了爱与被爱的伟大,他不善于感动别人,但他却易被别人感动。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因为感动,因为那心底潜藏的爱,因为那星火传承的善良,所以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2006年暑假,他只身一人,用善意的谎言隐瞒了思念儿子归来的父母,默默地踏上了贵州支教的征途。46个小时的火车,19个小时站立,两天盘山公路的颠簸,连找了三个“猫场”,可人生地不熟的他在茫茫山区里就像小小的蚂蚁一样无能为力。他请求当地教育局的人带路,可他们却因为这是私人支教没有推荐材料而拒绝了。
他徘徊了、犹豫了,只身一人无亲无故,他反问自己该何去何从,甚至曾经想要放弃过。但是辗转多次才能来到自己梦寐以求、几年来魂牵梦萦感动自己的地方,又怎能轻言放弃。
2006年7月6日,经过5天的辗转周折,陈静终于找到了那个鲜为人知的小学——退伍军人创办的“为民小学”。那里的风景如画,重峦叠嶂,水音袅袅,山环水绕。但这美景背后藏着的贫穷与艰辛,藏着的无知与落后,在陶冶身心的同时陈静感受到的却是一阵阵辛酸。
拖着满身的泥水和疲惫,在孩子们期望的眼神中他走进日夜牵挂的学校。当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他时,他能做的也只有在默默注视的眼神中投身于教师的队伍中。忍受着身心的疲倦,陈静马上就加入了授课的行列。小小的一个学校,一到五年级有七个班,而仅仅只有四名教师,师资力量匮乏的条件下,孩子们只能轮流上课。
学校的课程简单的竟然只有语文和数学,他结合自己的特长给学生们开设了体育课和音乐课。虽然课程多了,但他严格遵循自己制定的时间表,上好每天上午三节、下午三节的六节课。
2006年7月16日,他带着所有的储蓄翻越三座大山,步行了近4个小时,带领从未离开过村子的学生们去了他们从没有去过的最近的小镇上,为同学们购买必需的学习用品。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他走到五年级的班里,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唱歌,他很乐意的答应了三四节课教他们。可他刚走出教室,就被村长叫走了,村长要带他去看乌江的一条支流——六冲河,给他们旅游开发项目提供建议。他很高兴的答应了,但他没有想到六冲河会那么远,走到十一点才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