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风采 >> 正文

《芜湖日报》刊发我校学子在尼泊尔的志愿服务事迹

编辑:张薇薇 发表时间:2015-03-17 来源: 浏览次数:

青通社讯 3月8日,《芜湖日报》刊发了记者王洋采编的我校学子在尼泊尔从事志愿服务的事迹。文章全文如下:

在芜湖,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来提升实践能力已经很普遍,不过,说到把志愿行动延伸到海外,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学生刘莹算是一位“开荒者”。刚刚过去的寒假,刘莹背上行囊,登上飞往尼泊尔加德满都的飞机,在随后两周的时间里,她和来自澳大利亚、瑞士以及国内北大、武大等高校的几名志愿者一起,成为当地一间孤儿院的义工,出色完成了所参与的国际志愿服务项目。

作为学院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刘莹一直积极参加支教、环保宣传、交通协管等公益活动。去年暑假,在远赴青海成为一名大学生义工后,一条新浪账号名为“Gapper国际义工旅行”发出的工作分享信息,让她十分渴望去帮助因暴乱和贫困而失去家庭的孤儿。在父母的支持下,刘莹向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发出申请,申报一项名为"Fun-Nepal"(为期两周)的孤儿院帮扶项目。此后,她通过层层考核,并办理了签证、护照等一切所需手续。

1月24日,从昆明起飞的航班仅耗时3个钟头,便成功降落在加德满都的机场。刘莹在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的引荐下,来到了加德满都北部郊区一家名为Innovative Social Centre的孤儿院,这里有11个当地孤儿,最大的读小学5年级,女主人同时也是孩子们的照料人,后来被她亲切地称为“妈妈”。

在尼泊尔,小学生的上课时间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刘莹要做的工作是在课堂之外,给予孩子们学习指导,帮他们烹饪食物,并筹划娱乐活动。刘莹告诉记者,整个加德满都地区都十分缺乏电力,为此,当地政府不得不分地区供应,这导致孤儿院所在的北部郊区一带,每天停电长达18小时左右,仅能保障晚间的少许几个小时。

供电不足、缺乏热水、空气污浊、饮食差异是刘莹和几个志愿者在尼泊尔工作生活遇到的普遍难题。刘莹告诉记者,没有一位志愿者打退堂鼓。“每个人都做好了准备,我们的目的是帮助生活窘迫的孩子们,能帮到他们是最快乐幸福的事情,这段在国外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也正是希望挑战自己。”

刘莹说,考虑到供电、供水,志愿者们改变了每天晚间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的设想,转而将一部分辅导放在上午8点到9点。而在步行15分钟送孩子去小学上课后,她还会跟“妈妈”一起去市区采购食材,帮助她整理家务。“晚间更多的是娱乐时间,教唱中文歌,跳‘小苹果’,还教手绘画,把鸡食放在袜子里,与孩子们一起丢沙包。”刘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她在国内早已准备的娱乐方式,孩子们很喜欢。

让刘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孤儿院里的一个孩子过生日,刘莹与其他志愿者一起买来中国功夫碟片、篮球等孩子最想要的礼物,利用气球、彩带,精心营造氛围,还给孩子下了一碗“陕西特色”的油泼面。“当孩子切开生日蛋糕的一刻,第一块就递给我和妈妈。”孩子感恩之举让她非常难忘。

2月6日,刘莹将要返回中国,前一夜,孩子们在断电后,依旧各自完成了简笔画送给刘莹。这些图画中,有刘莹、有孩子们的家,还有加德满都北郊的森林河流。

2013年冬天,一部名为《等风来》的影片让国内很多青年渴望抵达尼泊尔,去探索这个传说很贫穷但很幸福的国家。回国后,也有很多同学慕名来询问出国参加志愿服务的感受,刘莹说,那些失去家庭的孩子迫切需要衣服,她希望可以在学校募捐,有更多的人给孩子们提供帮助。对于自己,她感觉内心更加强大了,还想去更多的国家志愿服务。